授权后,专利权人享有哪些权利?

授权后,专利权人享有哪些权利? 根据《专利法》第11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之外,任何单位或是个人没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可实施其专利,即不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应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是应用其专利方法及其应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按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没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可实施其专利,即不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先论文发表或成果鉴定再申请专利?

先论文发表或成果鉴定再申请专利? 有一些发明者获得研究成果后急于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而没有想到先申请专利保护。由于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难以避免地要公开化技术性内容,使专利申请失去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保护。因而不建议大家发布论文或成果鉴定后再申请专利。

一种技术成果只可以申请一种专利?

一种技术成果只可以申请一种专利? 有一部分发明者认为一种技术成果1次只可以申请一种专利,即只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或只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只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错的离谱! 在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一种产品发明可同时申请很多种专利,技术方案也能够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从近两年来的审查状况看,实用新型专利一般7个月左右就可以授权,发明专利则需2年左右,因而,对某些重要的产品发明,若发明者只申请了发明专利,而这时别人”双管齐下”,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那么他将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有着了产品的专利权。发明者若应用该产品,反倒产生了侵权。

申请了专利,都还没批准前,在包装设计上将申请号印刷宣传成专利号,是否违法?将如何惩罚?

申请了专利,都还没批准前,在包装设计上将申请号印刷宣传成专利号,是否违法?将如何惩罚? 「专利法」第17条要求,专利权人有权利在其专利产品或是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 必须强调的是,按照本条的要求,在专利申请提出之后,授权之前,因为并未得到专利权,申请者不可将该申请号做为专利号标注在其产品或包装上。 与此同时,我国「广告法」第12条要求,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是专利方法的,应该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获得专利权的,不可在广告中谎称获得专利权。禁止应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 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广告监督管理机关。 第55条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是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由广告主依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是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规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不一样申请者提出相同申请,如何处理?

不一样申请者提出相同申请,如何处理? 不一样申请者就一样的发明创造先后各自提交申请,而这两份申请满足授予专利权的其他条件的,依据「专利法」第9条的要求,专利权应授予在先申请的人。 在先申请授权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向在后申请的申请者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强调该在后申请不符「专利法」第9条的要求。申请者期满未答复的,该在后申请被视作撤回;经申请者陈述意见之后仍不符「专利法」第9条的要求的,将驳回在后申请。 不一样申请者就一样的发明创造在同一日各自提交申请,而且这两份申请满足授予专利权的其他条件的,通知申请者自行协商确定申请者。申请者期满未答复的,两份申请均被视作撤回;协商不成功,或是经申请者陈述意见或开展修改后仍不符「专利法」第9条的要求的,对两份申请均给予驳回。

申请者(个人)与发明者或设计人能否为不一样的人?

申请者(个人)与发明者或设计人能否为不一样的人? 申请者(个人)与发明者或设计人能够为不一样的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条要求专利法所称发明者或设计人,指的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发明者应该是个人,不可以是单位或是集体,比如“××科研组”这些。如果是数人共同作出的,应该将所有人的名字都写上。 在实现发明创造的环节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运用提供方便的人或是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应该被认为是发明者或是设计人。

什么时候申请专利较为合适?

什么时候申请专利较为合适? 在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得到证实或是能够预期时,就应及早提交申请。 企业或个人发明者应及早提出专利申请。我国专利法要求专利权是授予最先申请的人,而不是最先发明的人。 这般,如果别人先提交申请,则企业很有可能无法得到专利权,那么前期做出的投入便会因此而功亏一篑。

创新创业-以色列style创业课开课啦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今天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大多数工程师却从未接触过与成功创业相关的基本原则。   自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第一个创业课程开始实施以来,创业教育课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双创”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业教育的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创业教育自诞生就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创业可教吗?随着学者们对创业学的认识日益专门化和学科化,对这一基本问题最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创业教育和创业人力资本以及创业效果高度相关,创业教育的不仅仅培养创新思维, 而更能将其落实为行动的人。总体而言,这些创业学的实证研究以及文献分析结论认为,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教的,创业教育可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意图和创业倾向,增加其创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其成功创业的几率。因此,成功的创业教育更好的需要结合创业行为。 创业是否可教是创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它实际也包含了创业如何教的方法问题。创业教育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定义教学法,方法和理论工具来解释和增强创业活动知识和能力,换句话说,教授如何编写商业计划是不够的。相反,目标应该是释放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实践心态,并使其学生能够积极地利用在学习创业过程中想象,塑造和创造的机会。   为什么让创业课程成为广以学生的必修课?我们知道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表现出创新思维的增加和行为控制的感知。此外,他们在课程结束时有更高的创业意图。借助以色列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受到康奈尔科技大学(以色列理工美国分校)的培育创新方法的启发,广以的创业教育强调增加意向行为转变的前因,这意味着教学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实践来鼓励创造。这种方法迫使学生超越理解,认识和单纯的交流。它需要使用,应用和行动。我们的目标是专注于鼓励:设计认知,能力建设和实验实践的综合,这也是广以创业课的一些亮点。   设计认知 创业教育是设计思维近期发展势头的重要受益者。有趣的是,设计师和企业家都为产品,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机会。更具体地说,设计思维和创业教育都鼓励个人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因为它创造了解释周围环境和期望未来的假设,并采用认知行为来减少与模糊情境相关的心理不确定性。作为创业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详细阐述了一个基本主题,其中设计认知的整合提供了最大的价值:创业机遇的发现。 举个例子,广以创业班的同学与长江工业设计中心的学生被分成六个小组并共同参加了为期8天的中德工业设计工作坊,在李浩宇教授及 Uwe Gellert教授的指导下,强化学习了结构化的课程,并增强跨学科互动的潜力,最终这些结合工程和设计人才的团队共同创造推出了6个令人兴奋的原型产品。     软技能才能的建立 作为一所工程教育为主的学校,我们认为学生除了基础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软技能才能 – 如领导技能,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等 -是同等重要和互补的,我们将才能建设作为课程的重要板块之一, 通过使学生们参加“X-文化项目” –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协作学习项目 – 获得才能建设的多方位体验。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广以学生与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110所顶尖大学的5,000多名学生一起组织了不同的团队,制定了国际商业计划或参加了由梅赛德斯奔驰,UPS等企业合作伙伴提供的国际咨询项目。许多学生表示赞赏有机会与不同背景的学生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与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中对技术和商业的理解有关。   实验与实践 创业机遇的发现不是单人和单一洞察力的归因,而是一系列单一的,不同的事件导致模式出现的过程的结果。这在技术创业中尤为重要,广以创业课核心的基础也是对前沿科技的商业化的拓展。超过10位具有先前创业经验的广以教授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学生商业计划项目,学生们在与教授的互动中学习到实验到实践的跨越 – 既如何将科研研究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经验。实验到实践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这里,学生创业团队还被邀请在真正的投资者面前路演了他们的商业计划,感谢润加速创业孵化器为同学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和批评。         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Constance Van Horne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16〕118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8号)精神,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科技成果信息交汇与发布 (一)加快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LED、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支持。制定重大科技成果信息采集与服务规范,征集梳理各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入库。举办多层次、多渠道的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推进我省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成果筛选、市场化评估、融资服务、成果推介等作用,鼓励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加强科技成果登记与信息交汇。建立推广科技成果在线登记交汇系统,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凡执行各类科技计划产生并通过验收、鉴定、评估等成果评价的科技成果必须登记,计划外非财政投入产生的已通过成果评价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机衔接,明确由财政资金设立的应用类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完善全省科技成果信息公开规范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平台,除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和商业秘密外,向社会公布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三)推动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推动更多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强科技成果、科技报告、科技文献、知识产权等信息化关联,各地、各部门在规划制定、计划管理、战略研究等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资源。加强各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与全省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平台的对接,拓宽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渠道。 (四)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应用。建设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信息与推广平台,推动驻粤各军兵种军代室在平台设点。鼓励我省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上注册及接收、发布科研成果信息。依托军民融合数据中心,定期遴选编制军民融合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手册,实施军工技术推广专项,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 (五)引导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鼓励珠三角有条件的地市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培育发展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开展成果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以及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等活动。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奖励,鼓励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活动。 (六)推动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建设。发展和规范网上技术交易市场,集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开展技术交易、技术定价、信息发布、在线服务、竞价拍卖、技术投融资、转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支持各地和有关机构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形成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技术交易有机衔接的新格局。提升跨区域技术转移与辐射功能,打造连接省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建设面向技术供需方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重点支持广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引导民营资本和技术交易网络运营商建设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在地级以上市和高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设立交易窗口或服务站点,发展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七)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瞄准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量子通信、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石墨烯、热超导材料、无人机技术、海洋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依托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重点科技园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基地转化和产业化。深入推动专业镇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镇强强联合,建立资源整合和开放协作机制,共建产业专业合作区和专业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八)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各地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开发、仪器设备、中试生产线等资源,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投融资、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鼓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建立中小微企业创新中试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检测检验、集成与二次开发、评估与评价、技术示范推广与交易等服务。推动各类技术开发类科研基地合理布局和功能整合,促进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更多企业和产业发展亟需的共性技术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 三、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九)加快应用型科技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实施,协同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对于产业导向明确的科技研发项目,由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将科技成果转化目标视作项目立项、验收及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十)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发挥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渠道作用,加快引进省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来粤产业化。依托中国科学院在粤科研体系实施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围绕广东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技术转移与示范、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发挥行业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支持联盟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 (十一)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其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管理制度,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建设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技术转移机构。 (十二)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动态评估,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孵化和服务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和推广等。支持企业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项目委托和难题招标,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完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的机制,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 (十三)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鼓励企业与境外技术先进企业、技术转移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鼓励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或初创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或孵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创新基地或园区,推动粤港澳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技术转让平台。深入推进粤港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引进香港科学园、应用科技研究院、高校等机构的先进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 四、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 (十四)发挥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作用。全面实施“千会万企金桥工程”、广东版“海智计划”等,提升学会、协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组织动员学会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协会组织开展技术经纪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业人员培训,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十五)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国内机构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探索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率。推动行业组织制定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技术转移服务评价与信用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十六)强化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服务。实施“互联网+知识产权”计划,搭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基础信息免费或低成本开放,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享。建立高新区和孵化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代理、信息、评估和运营等服务。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引导企业优化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一批基础和核心专利。建立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防控和争端处理机制,针对重点产业完善国际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发布“走向海外”知识产权实务操作指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 五、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十七)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加快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提高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增强创业辅导、技术支持、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强化孵化器对入孵企业进行投资参股,加强对入孵企业的筛选。省级孵化器资金对入孵企业实施直接补助,提高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毕业率。依托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建设一批面向港澳台创业人员的孵化服务载体。 (十八)大力发展“四众”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成本低、便利化、开放式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一批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构建一批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星创天地”。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海外归国人员等高端创业人才入驻众创空间,重点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探索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互联网众包平台,支持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共同发展。 (十九)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支持高新区、专业镇、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团队、创客空间等提供创业导师、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金融投资、法律税务等配套服务。鼓励建设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场所、创业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发、人才推荐等服务。通过创新券后补助等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购买科技服务。 (二十)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补贴,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技术服务。引导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数据文献、科技成果、创投资金等向创新创业者开放。依托3D打印、大数据、网络制造、开源软硬件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支持各类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创新创业工具。支持高校、企业、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 (二十一)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和团队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珠江天使杯”、“南粤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创新之夜”、“粤港创新之夜”等活动,支持各地和社会各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集聚整合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源支持创新创业。 六、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 (二十二)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用,依托有条件的地方和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快培育发展技术经纪服务行业,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大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科技金融的专业化技术经理人。 (二十三)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社会公益等领域需求,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者行动,加快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村会结对科技服务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动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人员及高层次专家,深入企业、园区、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打造一支面向基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 (二十四)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服务。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提供科技咨询、人才计划、科技人才活动、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深入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建立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地方对接搭建平台。建设海外科技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引进海外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平台和桥梁。 七、大力推动地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十五)加强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健全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强化科技部门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职能,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探索适应地方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基层科技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与机制,宣传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应用科技成果,搭建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推广科技创新券等创新激励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 (二十六)开展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选择部分创新资源集聚、工作基础好的高新区、专业镇、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开展试点示范,跨区域整合成果、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创新资源,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金融、人才、政策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动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八、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 (二十七)加大对科研人员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横向合作活动的,净收入可按照高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对完成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其比例不得低于60%。对科技人员承担横向科研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中同等对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单位当年工资总额,不受单位当年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二十八)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激励。鼓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活动,按照其上年度签订技术交易合同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发生的相关支出,可将不高于30%的补助资金用于奖励为促成交易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向企业输出科技成果,按照其上年度技术交易合同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的企业,按照技术交易合同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Read More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深化实施“1+1+9”工作部署,强调要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总书记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全局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       过去五年,广东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积极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强化芯片、软件等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湾区半导体等百亿级产业集团;突出企业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持续加大政策支持、研发投入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省“五大工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活力竞相涌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五年来,广东经济之所以不断跃上新台阶,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密不可分。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顺利落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广东智造”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凸显创新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作用。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一批“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再次印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激烈的国际贸易斗争中顶住压力,“科技战疫”展现广东力量,坚定了我们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与信念。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诸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需增强,都是广东需要突破的短板弱项。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打破封锁、突出重围,惟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们要有志气和骨气勇攀科技高峰,甩掉“卡脖子”的手,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省党代会从三个方面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努力方向。       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瞄准战略需求、锻造战略力量,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要努力做强关键链条,紧紧围绕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先行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创新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提升创新整体效能。要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坚持引育并重,创新与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标准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让更多千里马在广东大地竞相奔腾。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全省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省党代会的工作部署中,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发展前沿、提升创新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奋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