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广以科创为清远市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培训班授课

创新培训:广以科创为清远市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培训班授课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精神,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推动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建设,10月11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应邀参加了由清远高新区主办的2023年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活动,由科创合作部总监Michael吕进行了以广以介绍和国际技术转移机制为主题的授课。 技术经纪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促成科技商品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对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吕主任寄语学员们珍惜此次培训机会,增强技术转移转化知识技能,学以致用,为科技创新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培训活动开班中进行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成立仪式,旨在搭建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的桥梁,聚焦专利技术高质量供给、摸清企业高精准需求、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水平服务,让更多创新成果抵达产业化的“彼岸”,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再生动力。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继续携手政企伙伴,发力高质量科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实现政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服务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培训由广东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指导,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

创新培训:当我们谈论热爱、创新与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热爱、创新与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自建校之日起,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在又一届新生到来之际,广以常务副校长、国际知名纳米物理学家、原以色列科学基金会精密科学部主任David Gershoni教授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经历出发,畅谈他对创新和教育的看法和见解,为即将开启繁忙学业的广以学子们加油打气。 肩负使命,不负热爱 David Gershoni教授的人生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结下不解之缘。1980年,他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攻读研究生,并于1986年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他回到母校执教于物理系。2021年4月,他远渡重洋来到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中国校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任常务副校长一职。 四十余年如一日,对科学的好奇、对实验物理学的热爱是David Gershoni教授矢志不渝投身于科研事业的动力来源。“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实验,实验的魅力在于结束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我想要了解得更多,我想要亲自看到证据,我想要成为第一个看到数据的人。我的目标是证明当前社会发展的很多局限都将在未来通过科技得以解决,科学的福音可以为人类所享用。这也是我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在广以的使命——使这所学校变得更加优秀,帮助我们的学生实现成为未来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David Gershoni教授表示,充满朝气的广以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这里的同事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愿意付出努力和耐心,与这所年轻的学校并肩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让它变得更好。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见证广以的蜕变与成长!” 保持独特,合作共赢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一所中以合办大学,是中以两国在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合作,这便足够独特了。我了解到中国也有其它中外合办大学,但只有广以的愿景是建立一所研究型大学——大学的教师不仅教书,还是科研人员。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谈及对创新的理解,David Gershoni教授认为,科学就是创新、探索、发明,当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创新。“以色列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而以色列理工学院是这一切开始的地方。这所学校成立于以色列建国之前,这个国家所有的行业和技术基础都来自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所以,提及以色列的民族特征,以色列理工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把以色列理工学院带到中国,不仅因为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是基于中国人和以色列人对教育价值共同的重视。“犹太家庭的父母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我在中国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形,中国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此外,我发现中国人工作很努力,这一点也与以色列人不谋而合。因为以色列是小国,生存与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团队合作。我认为这也很符合中国人的工作和科研方式。” David Gershoni教授认为,广以提供给学生的东西与中国其它学校有所不同。“我们引导年轻的学生不要害怕问问题,要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他们也将在这里学会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们的合作办学,是建立在中以双方都认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如果两个社会的优点能以连贯的方式共同产生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很棒的组合。”David Gershoni教授也同样表示,合作难免会产生困难和摩擦。“但我相信潜力大于困难,我们要有信心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这也是增进双方理解与交流的好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David Gershoni教授眼中,“聪明”的人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竞争力。“这意味着你不但有天赋,还懂得如何去探索——全情投入,努力工作,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有信心解决遇到的问题——这通常这比天赋更重要。当你遇到问题时,想办法去解决它。大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你发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帮助你成为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人。” 来到大学,就意味着被人督促学习的日子已经远去。大学生应该懂得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必须修读哪些课程?你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表现?学校提供帮助,但实施的责任落在了学生身上。 David Gershoni教授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当堂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惑。“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不要担心是不是只有你听不懂,永远不要去想别人的事。总有比你聪明的人,但你有其它的优势。你可以更投入一些,你可以更加努力学习,你可以更有创造力——但前提是你必须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往往很难,但当你迈出第一步后,接下来的每一步就变得很简单了。所以永远不要失去希望,要有信心,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力做到最好。”   文/图: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

创新培训:2021年精细化工人才培训圆满举办

满载而归,精细化工,精细人才 今天,2021年汕头市精细化工产业优秀人才首期培训班圆满落幕。为期五天的培训,学习形式丰富多样,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交流讨论气氛浓厚,令来自精细化工行业的管理者、研发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受益匪浅,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企业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时代背景,汲取发展智慧 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本地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汕头加快发展问题,认为汕头需要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宗玲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汕头需要什么”为主题,与学员们分享了关于精细化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的思考。 国家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尚建壮则立足行业现状,分析全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结合汕头市实际情况为发展精细化工提出建议。 战略为舵,经营为桨。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梁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学员们体悟蕴含在现代管理的国学智慧,为企业创新变革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关注学界进展,洞察科研动向 广以化学工程系教授孔博向参会人员介绍学校的科研团队及目前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带领学员们实地参观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让大家了解广以教师最新研究项目及进展,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 当前,生物制造在能源、分子诊断、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对此,广以化学工程系教授徐鹏以“生物制造与智能控制系统”为主题,具体介绍生物制造在变革化工制造模式、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广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顾继东从人类文明与材料科学引入,介绍环境生物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阐明科学、技术和生活的关系。 孔博教授表示,通过数值仿真能快速实现生产工艺的大幅度提高,但目前以数值仿真为基础的化工工艺开发面临挑战,需要通过扎实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实践予以应对。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董正亚博士介绍了微反应器在精细化工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他认为高端的设备不仅应该用于实验室,更应该服务于企业,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企业干货分享,学员收获满满 本次培训班邀请多家企业嘉宾,针对精细化工产业运作的共性问题与重点环节,结合实际问题与市场行情与学员们进行分享。 来自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田娜博士和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鹏博士分别结合企业自身案例,具体分享产品技术应用与研发思路。 当前,数字化转型在助力企业适应城市和国家新格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此,Di数字化转型学院院长陈新河详细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实施路径、方法和典型案例,就企业经营中如何把握市场动向提出建议。 精细化工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保护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专利分析师许羽冬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部分入手,着重讲解精细化工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和商标保护,为学员指方向、排雷区。 实地走访参观,校企共谋发展 本次培训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走出课堂”,实地参观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龙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习本地企业的运营经验,进一步将培训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在行业交流讨论会上,参会代表围绕绿色环保工艺、企业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前景等议题各抒己见,广以教师代表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予以建议。 来自日化行业的企业代表提出,与国际相比,汕头日化行业缺乏高科技层面的投入,大量原材料依赖进口,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于这一现状,广以化学工程系教授徐鹏表示,需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加强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高校提供市场保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污水处理是化工企业共同关注的议题,代表们纷纷向广以教师请教“当前污水处理比较先进的方法”、“如何看待化工废水采用膜过滤后处理的方式”等问题。对此,广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顾继东向大家介绍自己关于微生物降解和环境污染物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提供解决环保问题的新思路。 直击产业需求,未来合作可期 广以化学工程系教授高希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晓武与学员深入交流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记录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遇到的困境和科研需求。他们表示,要积极发挥广以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从设备、科研最新进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校企携手攻破“卡脖子”的难关。高希教授还提到,广以的材料、物理等专业,能全面解决共性的科学问题,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广以常务副校长高级助理Raanan Adin向与会者介绍广以新近设立的部门“广以科创中心”。“科创中心致力于建立知识产权和技术转换体系,并与工业界联手合作,使大学产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能让社会大众直接受益。我们已和本地不少企业有了合作,也与相关政府部门有紧密的联系。广以有先进的理念、一流的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相信与企业联手将能产出更多造福社会的成果。” 企业代表们高度赞赏本次培训,充分肯定其在提供商议合作平台、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的积极作用,期待未来能与广以开展更多产学研合作,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文/图: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