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访 | 刘小奇:以退为进,进则海阔天空

2025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以大学淬炼的智慧与勇气,奔赴世界的万千可能。从化解疫情挑战到攻克学术难题,再到开拓国际视野,从拥抱多元文化到遨游书山学海,再到锚定人生方向,他们以“实干圆梦”为信念,将青春的答卷写在每一次创新与突破之中。

自本期起,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系列专访将陆续推出。让我们一同感受学子们关于热爱、坚持与蜕变的闪光时刻,见证他们如何以奋斗为笔,绘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刘小奇
毕业高中:山东省滕州一中
本科专业: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获得奖项:
二等校长奖学金(2020,2021)
广以学生会优秀骨干奖(2022)
艺术类课外奖学金(2022)
录取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计算机科学博士(全奖+住房补贴)
南加州大学 网络安全硕士
乔治城大学 计算机科学硕士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信息学硕士
申请时绩点:85.8
从听不懂课、频频挂科,到手握两篇SCI论文,直至喜获直博录取,刘小奇在广以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翻盘”剧本。在饱尝困难与挫败滋味的数学求索路上,“放慢脚步、专注科研”是他的答案之书,几年沉淀换来的破土生长,终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开花结果。
 
心态之变:
“不懂得取舍,就会得不偿失”
修完学分,四年毕业,顺利申研,是小奇对大学原本的设想。而当真正迈进数学系的大门,他才发现这并不容易。

 

“我是一个比较没有数学天赋的人,”他多次表示,“不太具备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的能力。” 进入大学,他发现高中时训练出的计算能力不再“通行”,广袤而艰深的抽象思维才是数学丛林里的核心法则。而在以深层次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广以数学系中,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延伸至细化的科目,更提升了学习难度。“比如其他学校大多有线性代数和抽象代数这两门课,我们学校则把本科课程延伸至群论、环论、域论和模论等领域,每一门我都觉得难。”

 

听不懂的数学课堂,伴随着接踵而至的考试不及格和强制性课程,一度让他陷入焦灼。“我越想把学分赶上去,就越要报很多课。”小奇回忆起自己大二时的状态,“但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因为我每门课都学不扎实,挂得就更多。”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坏,他决定放慢脚步,将目标调整为5年毕业。“这是最大的思维转变,”他笑笑,“退一步海阔天空。过了那一瞬间,我的心态就稳了。” 自那时起,他不再担忧“延毕”,开始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大学多一年的捶打,学不好的课就重修,难以突破的研究就多磨,消化不了的知识就多问,一点一点积累,在稳扎稳打中“静待花开”。

 

“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结果是好的。”当修了四次的群论从59提高到100分,当每个学期的绩点一格格爬升,当直博硕士录取纷至沓来,曾经被迫延长的赛道,也成了他弯道超车的最佳辅助。“没有多的这一年,我是肯定不可能获得这些录取的,”他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来,不要浮躁 。不懂得取舍,就会得不偿失。
小奇曾担任广以第三届学生会主席
课堂之外,小奇也活跃在校园的各处舞台,努力追寻学术与兴趣的平衡。无论是担任本科生教学助理,悉心讲解各类难题,还是化身朋辈导师,以自身经历帮助新生找到方向,抑或加入学生会,成功当选第三届主席,自由多元的大学生活让他越来越打开自己:“不仅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让我这个i人更加开放一些,促进了我以后做老师的想法。”
 
科研之路:
“它的成就感来得慢,也来得大”
如愿的申请结果,除了有扎实的学业成绩托底,更得益于他早早积累的科研履历。大一暑假,他便申请进入物理系副教授Khadga Karki的课题组,并在大二上正式入组。“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是我会写程序,”小奇解释,“可以给实验室里机器做二次开发,利用编程提升做实验的效率。”

 

一次次实验的思考与验证,带来了专业所学落到实处的成就感,也提升了他在信号处理和算法优化方面的能力。2023年初,他与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在研究中利用C/C++和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实验设备,优化测量效率,最终以三作身份发表论文于高水平SCI期刊ACS Photonics(IF:6.5)。
小奇与课题组成员,右一为Khadga Karki副教授
进入大四,为了拓展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经验,他选修了“计算机科学项目”课程,并在Guillermo Morales-Luna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与理论计算机科学相关的项目,也找到了更为精准、也更符合自身兴趣的密码学研究方向。项目结束后,他主动争取机会,询问教授是否有其他科研项目可以参与,表示不计学分也愿意投入其中,最终顺利加入教授课题组。

 

“我们学校和大部分学校的区别就是师生比高,”在师资力量丰厚的广以校园,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得以安放,“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待人的心和积极上进的态度,加入实验组相对来说还是简单的。”
小奇与Guillermo Morales-Luna教授
实验室的深夜,有跑完代码的畅快,也有与bug“斗智”的挫败。“曾经有一个问题我从上到下看了好多遍,讨论了两三个星期,终于锁定问题根源:不同数据结构存储的数值在运算时产生了微小的精度丢失,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误差却导致整个混沌系统的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数字化世界中的“顿悟”时刻滋养着他的求知欲,导师的帮助也让他始终保持对课题的信念。“我与Guillermo Morales-Luna教授每周都见面,聊进程,聊问题,聊接下来怎么走。指明方向后,我就不会多走弯路。”

 

当Cryptography期刊(JCR Q2)的录用通知落入邮箱,小奇也迎来本科阶段首篇一作SCI。该研究历时半年,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的编码框架,深入探究其常见攻击的有效性,以及攻击在特定情况下的失效原因,并调整了框架参数,从而提升了该系统的鲁棒性。项目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也成为他获得博士录取的“’决胜关键”。
小奇迎来首篇一作SCI
“科研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做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它的成就感来得慢,也来得大。”在小奇眼中,科研成果以月或以年计,“等待”是常态,“无果”更是家常便饭。只有耐住性子,保持专注,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带着这份理工人的韧性,即将奔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计算机博士的他,也由衷感激广以的馈赠。“我知道国内拿到同样博士录取的人,很多都来自985强校。”依托严谨的学术训练和对创新的深度培养,广以在海外的强认可度为他曾“不敢想”的直博申请植入信念,也成为叩开各所顶尖学府大门的“最佳通行证”。
育颖向高中生分享广以学习体验
这也是广以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他回忆道,“从大一开始,我们就有很多课程需要通过海报展示、演讲等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成果,甚至还要跟评委或者观众进行答辩。这种模式贯穿了整个大学四年,不仅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广以的资源真的太好了!”在大大小小的分享会上,他总将自己这八年来的成长归功于学校的滋养。他表示,虽然就读于“家门口”的大学,但广以将世界呈现在他眼前,以一个个伸手可得的机会一路点亮他逐梦之旅——本科参与科研发论文,初探创新创业之路,在以色列体验多元文化,前往各地参加学术交流······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利用好学校丰富的平台和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料。
 
 
 
留在学校的最后数月,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屏幕上的代码照常运行。回望大学,努力经营的时光化作成长的养料,他也将带着这份力量,不疾不徐地踏入似海前程。
请点击下方微信链接直达推送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XcffifoNCT99iabzOYSs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