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访 | 陈妍熙:保持节奏,行稳致远

2023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迎来了第三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心怀远大梦想、扎根祖国大地、叩问知识思想、勇攀人生高峰,以奋斗之姿书写一个个“有志者”的故事,从广以走向更辽远的广阔天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系列采访将带大家走进广以学子,一同放飞青春梦想。

陈妍熙

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

毕业高中:汕头市金山中学
获得奖项:广以常务副校长嘉许名单(2020-2022)
录取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哥本哈根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瓦格宁根大学
GPA94+、专业排名第二、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斩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录取通知书······在广以四年,陈妍熙体验过全力冲刺的成果,也享受着放慢脚步的收获,她逐渐摸索出“人生长跑”的智慧,学会从容自在地欣赏成长之路的风景。

自在天地,大有可为

作为汕头本地学子,妍熙认为大学四年在广以沉淀自己是个很好的选择。“不是非得在这四年跑出去。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握好在广以的资源和机会,未来能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
 
初到广以,妍熙便感受到大学和中学学习的巨大差异。“死记硬背在大学是行不通的,老师会纵向地讲课,把知识点讲深讲透。全英教材对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帮助很大,中文三两句话概括起来的内容,用英文可以描述得更仔细。”
 
妍熙非常看中大学的自由程度和个人的成长空间,广以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她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上课有同学打断提问,老师会很耐心地再讲一遍,尝试用多种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不会觉得浪费时间。同学们课后常围着老师问问题。有时老师也被难住了,但他们不会觉得没面子或怕犯错,而是很乐意跟我们一起讨论,接受学生的质疑。”
在广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常态,妍熙也从不吝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当有同学来问我问题,我的解答能有所帮助时,是我学这个东西最有用的高光时刻。我也曾和大家有一样的困惑,现在我弄清楚了,也想帮助更多人解决难题。”

科研路上,幸得良师引前行

妍熙对生物科技尤其是合成生物方向感兴趣。她表示,不少人在选专业的时候会考虑就业问题,不过在她看来,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喜欢的知识是大学阶段更重要的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无论理论知识学得多好,做实验时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你不知道怎么把知识从纸上变到手上,要考虑更多细节,看更多研究,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可以完善的地方。”
 
在化学工程系副教授徐鹏的课题组里,妍熙在老师身上看到了何为纯粹的科研精神。“当我们发现实验得出的数据跟我们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时,徐老师会鼓励我们说这个数据也挺有意思的,让我们就用它去分析、做结论。不要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不是非得达到预想的结果。”徐老师这不经意间的言语,对刚刚接触科研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他好像一下子就能蹦出一个新点子。老师每天都会在群里发一些科研公众号的文章,与同学分享他的心得和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让我们看完文献后进行总结,拓宽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产生更多想法。”妍熙很感激在广以遇到的益友良师,让她更加坚定了科研的初心。

不“躺”不“卷”,张弛有度

这四年,妍熙在广以经历了“破茧成蝶”般的蜕变,分秒必争的“卷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张弛有度地平衡着学习和生活。
 
她表示,很多事情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很多年后,可能想不起自己大学挂了什么科,但会一直记得曾经全力以赴的时光。“大一的时候我重修过线性代数,当时我挺狠的,把之前所有笔记都删掉,从零开始学。老师一有office hour我就去,哪怕没问题我也坐在旁边听别人问。”
紧绷的弦有时候也需要松绑,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后,她逐渐意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走出去看看大自然,跟不同的人交流,多一些思维的碰撞。你见识得越多,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更能把握好孰轻孰重。”
 
妍熙对热传递这门课印象很深。“考前最后一节课,老师问大家有没有问题。我当时还没开始复习,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去答疑了。我很吃惊,没想到大家这么卷。不过我告诉自己不要焦虑,认真上了一学期的课,课程重点早已心中有数,可以先从重点入手去掌握这门课的全貌。”最后,妍熙在这门课上拿到了满分。
 
她认为,在学习这件事上,自欺欺人是最愚蠢的做法。“很多人是‘自我安慰式学习’,早起、熬夜、坐前排,但不是你去得多早、占的位有多好,你就可以学懂多少。要是上课没跟上老师,坐哪都没用。特别是后面一旦要用以前的知识,你马上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学好。”妍熙勉励学弟学妹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也不必过分焦虑,不要因为别人的节奏乱了手脚。
今年9月,妍熙即将前往爱因斯坦的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启崭新的求学之旅。“我想在这两年中间参加一些实习,去看看行业的需求,未来如果继续深造的话会更有针对性。”

文/图:陈妍熙、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