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访 | 付嘉怡:敢于求知,以达星辰

2023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迎来了第三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心怀远大梦想、扎根祖国大地、叩问知识思想、勇攀人生高峰,以奋斗之姿书写一个个“有志者”的故事,从广以走向更辽远的广阔天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系列采访将带大家走进广以学子,一同放飞青春梦想。

付嘉怡

材料科学与工程

毕业高中: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
获得奖项:副校长嘉奖名单(2020/2021/2023)、课外奖学金(2020/2022)
录取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

磨合

ADJUSTMENT

2023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三届毕业生表现亮眼,受到世界各地名校的青睐。其中,爱因斯坦母校、“欧陆第一名校”、世界排名Top7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发来12份录取通知书——付嘉怡就是其中一位offer获得者
 
“我一直有留学的打算,因此想选择与国际接轨的中外合办大学。”付嘉怡了解到,广以全面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知识三角”的办学模式——重视创新、研究与教育,出于对理工科的喜爱与自己爱钻研的个性,她最终选择了这所年轻的大学。四年的学习沉淀让她对“材料科学与工程(MSE)”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原本以为MSE就是研究各种材料的特性,但它其实是个综合的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冶金等领域。”
付嘉怡(右)
刚入学时,嘉怡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刚入学的几场考试我考得挺差的,有一次数学期中考只考了五十分,印象特别深。” 如果说高中是被动学习,会有老师监督,大学则更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嘉怡渐渐适应了广以的教学安排与考试节奏,提前复习,细水长流,不再考前突击。好方法加上肯用功,让嘉怡获得了GPA90+的好成绩,名列MSE专业第二。稳定的绩点不仅让她在奖学金方面收获颇丰,也成为申请硕士的有力优势。

探索

EXPLORATION

嘉怡认为,科研实践是书本理论的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她得以思考自己是否适合科研、是否适合长时间专注在一个课题,对科研思维和能力也有很好锻炼。她对科研的兴趣始于电化学、腐蚀与防腐蚀等课程。兴趣驱动下,大二暑假,嘉怡主动邮件联系了教授该课程的Aleksandra Baron-Wiechec副教授,如愿加入课题组,研究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氢浓度和氢在材料中的保留时间。
嘉怡(右)与Aleksandra副教授
嘉怡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之后,她还加入谢作提副教授课题组,研究二维材料;等待签证期间,她主动联系王燕副教授,在其课题组研究柔性可穿戴器件。本科期间三段科研经历让嘉怡体会到不同导师的风格,积累了丰富广泛的实践经验,也为她拨开追寻心之所向的迷雾。
 
嘉怡坦承,直到本科毕业临近,她对自己的未来还有许多迷茫。她原本的计划是毕业后gap一年,在担任科研助理丰富经历的同时,好好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来想通了,我用三年多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怎么可能在一年里解决呢!”
 
因此,嘉怡的申请目标很明确:只申请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两所高校。“除了学校排名,我也很关注硕士项目的安排。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包含了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研究项目和实习;而帝国理工学院我申请的是研究型硕士(MRes),研究和授课比是7:3。两个项目都符合我想要更多探索自我的目的。”

收获

HARVEST

嘉怡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曾迷茫纠结,但也张弛有度。她喜欢做to-do list,享受完成清单的成就感;在忙碌的学业外,她是热心认真的朋辈导师,为学弟学妹答疑学业与生活上的问题,策划新生破冰活动;她还爱弹古筝,爱旅游,与朋友们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
嘉怡作为PM组织破冰活动
她感激所有在广以遇到的老师——鼓励她克服胆怯上台演讲的英语课老师们、office hour耐心答疑三小时的Reut Bornovski老师、手把手逐步指导实验的Aleksandra Baron-Wiechec老师、最后AP期间一直指导她的王燕老师…… 她也感谢在迷茫时托住她,帮她解决了很多问题的朋友们。回顾四年本科生活,是一路繁星点缀。
嘉怡(左二)与朋友
循此苦旅,以达星辰(Per aspera ad astra)”是嘉怡的座右铭,也是她四年的写照——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最后的目标。未来,她将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继续深耕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希望能有所突破,也希望能认识更多朋友,收获丰富的留学经历!”

文/图:付嘉怡、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